(中華化工網訊 ) 7月28日,國家火炬計劃項目——我國規模最大的生物質熱裂解液化自動化生產裝置在長春高新區投入運行,受到業內人士的普遍關注,標志著我國攻克了生物質熱裂解工業化技術的一些世界性重大難題,生物質熱裂解液化自主技術首次邁入了萬噸級行列。
這項熱裂解液化技術由由吉林省頤民寶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頤民寶新能源”)所屬的技術團隊歷經13年的研發完成。萬噸級生物質熱裂解液化裝置于2011年7月開建,今年7月投入運行。“該裝置每小時投料達1.5噸,年處理能力1萬噸。通過該裝置,1萬噸的秸稈、稻殼、樹枝、鋸末等可以裝華為約2400噸生物油,3600噸生物質碳及其他附產品。” 現場技術負責人、青島科技大學教授李建隆介紹。
據了解,目前我國生物質能發電廠所用的生物質燃料多為生物質成型燃料,如莖狀農作物、花生殼、樹皮、鋸末以及固體廢棄物等經過加工產生的塊狀燃料。“所謂生物質熱裂解液化技術,就是利用農作物、林產品的廢棄物(秸稈、稻殼、樹枝、鋸末)等所有光合作用的植物為原料,在厭氧和限氧的條件下快速熱降解,最終生產出生物油、生物質炭和可燃氣體的過程。生物油和生物質炭不僅可以替代部分石油和煤炭,而且也是一些化工產品的中間體。”
李建隆介紹說,生物油是一種用途極其廣泛的新型可再生清潔能源產品,加工后可用于鍋爐、柴油機、渦輪機等;同時,還可從中提取高附加值的化學品,如經分餾可得到香料、溶劑、樹脂等,并可制取多酚、化肥、農藥和一些滿足環保要求的產品。 生物質炭疏松多孔、灰分低、含硫量低,有著良好的燃料特性;在冶金業可用做煉制的還原劑,熔煉的生鐵具有細粒結構、鑄件緊密、無裂紋等特點,適于生產優質鋼;通過深加工可制成橡膠行業碳黑替代品;還可用于有色金屬冶煉,尤其是制成活性炭后,可廣泛用于化工、醫藥、環保等領域。
據介紹,吉林省頤民寶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技術團隊歷經13年研發與攻關,目前已獲得“快速熱裂解技術取生物質油的方法”等數項專利,掌握了高效生產生物油的核心技術,解決了諸多科學與工程技術難題。熱裂解反應器使用自身產生的燃氣加熱,不需要其他化石燃料。整套裝置不排放任何污染物,洗滌塔底的含炭重油與裂解過程產生的含油污水、部分炭,按一定比例研磨成油炭漿(自主研發的一種新型燃料),可作為鍋爐燃料使用及生物質發電;生產線采用在線監測,自動化控制,操作方便,安全性強。
該公司采用改進型真空移動流化床,解決了粉料快速加熱、物料易產生堵塞、高溫下裂解管使用壽命短等技術難題;他們研發的油氣凈化工藝,攻克了生物油中細微碳粒去除、高溫生物質炭冷卻和裂解氣冷凝等一系列工程技術難題,使生物質熱裂解液化技術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吉林省頤民寶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平貴杰說,緩解對石化燃料的依賴,開發利用再生能源已是全球的必然趨勢。我國生物質資源主要是農業廢棄物,雖然豐富,但資源分散,收集和運輸困難,加上季節性強,以及秸稈密度低、體積大,大量存儲和運輸極其困難,是國內不少生物質發電廠難以保證全年正常運行的原因之一。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生物質發電,市場前景廣闊。我們擬在全國范圍內與多家生物質發電站聯合合作,為電廠提供熱裂解生產的生物質燃料。
對此,平貴杰稱,將建立區域性農業秸稈熱裂解產業集群,以及生物油精制及生物質炭的深加工中心站,解決秸稈焚燒造成的環境污染,增加農民收入,形成可再生能源產業鏈。“為解決好原料供應問題,我們還瞄準了‘能源林’。借助國家當前大力推廣能源林建設的契機,在河北獲批了2萬畝荒山荒地用來開發能源植物,還將云貴川等地規劃在荒山、荒地上種植能源樹種。這既是儲備,也是對秸稈之外原材料的補給。”平貴杰稱。為確保以生物油為原材料生產化學品,該公司將在河北館陶新型材料化工園區建設規模化生產、熱裂解產品深加工基地。他們還與中科院化學所聯合成立了研發中心,并在山東青島建設了兩個基地:核心裝備生產基地和專門從事技術研發的技術開發公司。長春的示范裝置生產基地,將為公司全面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